宣传部统战部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下载专区  关工委 
当前位置: 首页>>关工委>>正文
道德认知ABC
2013/04/23 许勇  

 

    编者按: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人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强调要:“激发全社会道德建设热情,集聚道德建设正能量,形成引领社会进步文明风尚。”,“要突出学雷锋活动的实践性,抓好基本道德规范的践行,抓好基础道德行为的养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为响应这一号召,帮助热心参与道德建设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关于道德方面的知识,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编写了《道德认知ABC》以供学习参考。

 

    一、道德的概念和定义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加以深入地思考,就越是对它们充满无限的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究竟是什么,如此令世人关注和敬畏呢?让我们来认识道德吧!

 

    道,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规范。

 

    德,品行,品质。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东汉•刘熙);德,外得于人,内德于己也。(东汉•许慎)。

 

    道德,“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指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

 

    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就表明是“应当的。”这种道德和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绳。

 

    任何社会都需要用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方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因此道德就如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

 

    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回答道德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总和;

 

    道德是一种人的德性品质的规定;

 

    道德是 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道德是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的智慧。

 

    综上所述,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意识形态,以善与恶、荣与耻、正与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概念,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评价和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人类道德产生有三个要素:

 

    第一,劳动。劳动创造了人,人生活在社会上,离不开社会而生。这是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

 

    第二,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这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三,人类意识。当人们面对社会关系及其存在的矛盾,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人类意识。这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道德起源于社会,起源于社会的需要。

 

    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从利己需要出发建立的人类社会,需要利他的道德来维系。约束利己,鼓励利他,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延续的要求。

 

    所以,道德是在人们意识到需要对人际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时产生的。

 

    道德是维持社会活动秩序从而保障其存在、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又是人类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总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最适合的答案是:坚守道德原则,使得人们尽可能生活得和平、和谐、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

 

    三、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即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变化发展。

 

    2.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1)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力量实现其规范的目的。以说服、劝阻、示范的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是人们的行为由“突然”向“应然”转化。

 

    (2)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通过其本身的道德活动来达到道德规范和道德影响。如评选“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活动,”寻找“最美消防员”、“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活动,活生生的道德形象、震撼亿万人的心灵,激荡着时代正能量。

 

    四、道德的基本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的社会作用,其本质功能有: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论证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这一调节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道德调节的范围:非对抗性矛盾。

    道德调节的手段:舆论褒贬、习惯疏导、教育感化;唤起人们的道德灵心,培养人民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

 

    2.道德的论证功能

   

    道德的论证功能,是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

    道德对经济基础的作用贯穿于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全过程。由新的经济基础产生的道德会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去论证推翻旧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善的、正义的,并会促进新的经济形态的巩固和发展。

 

    3.道德的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道德教化作用。

 

    道德的教育功能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强化道德意志,能够培育高尚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道德的导向功能

 

    道德导向功能,是指社会对人们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

具体而言,道德导向就是要引导人们自觉地从善弃恶、坚持正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努力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

 

    五、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是作为人道主义的“仁”与作为等级宗法制度的“礼”的结合,“仁”是其内核,“礼“是其形式。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1.对待“利”与“义”关系方面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对待人际关系方面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3.个人修养方面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六、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民无德不立,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灵魂。胡锦涛指出“不知荣耻乃不能成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况,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是做人的根本,成才的基础。

 

    七、几个道德术语

 

    1.道德规范: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从一定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经过概况而形成。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间的关系。

 

    2.社会公德:即基本道德。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一切人们公共生活最起码的简单的规范。如:“遵守公共秩序、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救死扶伤、互相尊重等。”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的基本公德。

 

    3.道德品质: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反映。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有高尚与卑下之分。如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集中表现为: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努力奋斗,勇于牺牲。

 

    4.道德风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人们精神面貌的社会表现,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指思想、道德和纪律方面的状况。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主要表现为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讲文明礼貌,主持正义,遵守纪律,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物。

 

    编者按: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人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强调要:“激发全社会道德建设热情,集聚道德建设正能量,形成引领社会进步文明风尚。”,“要突出学雷锋活动的实践性,抓好基本道德规范的践行,抓好基础道德行为的养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为响应这一号召,帮助热心参与道德建设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关于道德方面的知识,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编写了《道德认知ABC》以供学习参考。

 

    一、道德的概念和定义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加以深入地思考,就越是对它们充满无限的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究竟是什么,如此令世人关注和敬畏呢?让我们来认识道德吧!

 

    道,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规范。

 

    德,品行,品质。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东汉•刘熙);德,外得于人,内德于己也。(东汉•许慎)。

 

    道德,“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指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

 

    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就表明是“应当的。”这种道德和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绳。

 

    任何社会都需要用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方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因此道德就如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

 

    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回答道德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总和;

 

    道德是一种人的德性品质的规定;

 

    道德是 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道德是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的智慧。

 

    综上所述,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意识形态,以善与恶、荣与耻、正与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概念,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评价和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人类道德产生有三个要素:

 

    第一,劳动。劳动创造了人,人生活在社会上,离不开社会而生。这是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

 

    第二,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这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三,人类意识。当人们面对社会关系及其存在的矛盾,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人类意识。这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道德起源于社会,起源于社会的需要。

 

    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从利己需要出发建立的人类社会,需要利他的道德来维系。约束利己,鼓励利他,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延续的要求。

 

    所以,道德是在人们意识到需要对人际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时产生的。

 

    道德是维持社会活动秩序从而保障其存在、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又是人类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总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最适合的答案是:坚守道德原则,使得人们尽可能生活得和平、和谐、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

 

    三、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即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变化发展。

 

    2.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1)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力量实现其规范的目的。以说服、劝阻、示范的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是人们的行为由“突然”向“应然”转化。

 

    (2)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通过其本身的道德活动来达到道德规范和道德影响。如评选“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活动,”寻找“最美消防员”、“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活动,活生生的道德形象、震撼亿万人的心灵,激荡着时代正能量。

 

    四、道德的基本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的社会作用,其本质功能有: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论证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这一调节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道德调节的范围:非对抗性矛盾。

    道德调节的手段:舆论褒贬、习惯疏导、教育感化;唤起人们的道德灵心,培养人民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

 

    2.道德的论证功能

   

    道德的论证功能,是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

    道德对经济基础的作用贯穿于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全过程。由新的经济基础产生的道德会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去论证推翻旧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善的、正义的,并会促进新的经济形态的巩固和发展。

 

    3.道德的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道德教化作用。

 

    道德的教育功能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强化道德意志,能够培育高尚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道德的导向功能

 

    道德导向功能,是指社会对人们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

具体而言,道德导向就是要引导人们自觉地从善弃恶、坚持正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努力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

 

    五、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是作为人道主义的“仁”与作为等级宗法制度的“礼”的结合,“仁”是其内核,“礼“是其形式。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1.对待“利”与“义”关系方面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对待人际关系方面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3.个人修养方面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六、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民无德不立,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灵魂。胡锦涛指出“不知荣耻乃不能成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况,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是做人的根本,成才的基础。

 

    七、几个道德术语

 

    1.道德规范: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从一定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经过概况而形成。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间的关系。

 

    2.社会公德:即基本道德。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一切人们公共生活最起码的简单的规范。如:“遵守公共秩序、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救死扶伤、互相尊重等。”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的基本公德。

 

    3.道德品质: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反映。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有高尚与卑下之分。如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集中表现为: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努力奋斗,勇于牺牲。

 

    4.道德风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人们精神面貌的社会表现,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指思想、道德和纪律方面的状况。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主要表现为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讲文明礼貌,主持正义,遵守纪律,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物。


关闭窗口

CopyRight© 福建开放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

联系地址:福州市晋安区桂山路109号福建开放大学明德楼1305、1306   邮编:3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