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矗先生所著的《立体文学论》一书,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理论文集。全书共分为三辑,第一辑“综论”,是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现象的宏观研究和总体论述;第二辑“分论”,是作者对当代文坛中一些颇具争议的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分析;第三辑“散论”,是作者的序跋和阅读书简。该书的多数篇章写作和发表于20世纪80~90年代,作者在当时提出的一些文学观点和文学理念,比如“立体文学论”、“文学优势论”、“挽悼散文”、“法制文学的优势”等,无不闪烁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思辨智慧。如今,尽管20多年过去了,但重新翻阅再版清样,仍然感觉得到作者当年敏锐的文学鉴赏力和独到的创新意识,那些闪烁着开拓思维和创新色彩的立论和辩释,至今读来仍然令人感动和深受启发。
《立体文学论》一书最重要的贡献,是收在第一辑“综论”卷首的长篇文学理论创新专论《立体文学论》。在这篇专论中,作者在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现状进行宏观审视和全面评析的基础上,以正面立论的方式,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学理论构想——立体文学论。作为一名文学专职教研人员,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进程。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学理论建设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总而论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明显存在着“三多一少”的情形:一是对于作家作品的“评论”比较多;二是对于外国理论的“评介”比较多;三是对于传统理论的“辨析”比较多;而对于理论的构想,特别是开拓与创新性的“立论”,则比较少。而在这些本来就比较少的论著中,也大多是对于传统理论的“纠偏”和“引申”,也就是对于原有的某些观点的“评论”或“驳论”,很少有开拓创新的理论性的“立论”。即使有很少的一些试图从理论上进行开拓创新的论说,也只是触摸了某些新的“点”或者某些新的“面”,而未能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或者专论。李矗先生提出的“立体文学论”,开拓性地创设了“立体反映论”、“立体形象论”、“立体欣赏论”等新的文学概念,并由此构筑起一个名之曰“立体文学”的自成一体的新型文学理论主张。这是李矗先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新立论的一个大胆尝试和理论探索。尤其可贵的是,这篇闪烁着开拓创新思想的文学立论,其写作时间是早在20多年前的1983~1985年,那还是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掀起,许多人还沉浸在传统思想和思维习惯定势的时候,由此更足见作者思想目光的敏锐与深邃。
李矗先生的论文风格也颇具特色。作者敢于创新立论,除“立体文学论”外,在其他多篇作品中也有不少闪光的论述与放言。作者行文论说,既注重对于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鉴赏,又富于理论的创新与构想,从而既超越了“实打实”的作家作品的评论与分析,又避免了“空对空”的概念的推导与演绎。作者富于形象思维,笔下颇多生动比喻,而且妙喻连珠。在《立体文学论》之《上篇:从平面走向立体》中,作者首先把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成果比喻为一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楼宇”,接着分别以“主体结构:从‘一面照’到‘多梭镜’”、“内部构件:从‘扁的人’到‘圆的人’”、“建造工艺:从‘单向窄路’到‘立体交叉桥’”等形象比喻,进而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变化情形,展开了层层深入而又生动活泼的论述。其构想思路之清晰,演绎逻辑之严密,同样令人拍案称奇。作者既敢于放言,也善于把握分寸,而且把这种分寸感表现得相当微妙。试摘几段文字,与读者一起欣赏——
在批评传统的文学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时,作者写道:“我们长期以来过于偏执于战争年代那种‘一切为了打仗’的思想情绪,尽管我们的革命已经从延安走向了北京,从白色恐怖围困的‘苏区’走向了全中国,而我们的文学观念却还留恋在延安,留恋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边界线上。”
在论述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新成果对于新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