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触本书的封面,眼球首先被正题“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强烈吸引,惊异兴奋;继而目光又凝结在“与奥巴马拥抱的中国男孩教育实录”副题上,如果是真的实录,当前有一本这样不折不扣的记实的书,作者与编者肯定功德无量,定火无疑。
按捺不住,再以猎奇的心理急速地扫视“引子”:一个不足二十岁,才刚刚到达美国两个月的中国男孩,竟能与奥巴马拥抱并附照片佐证,难道这一定是必然的吗?恐这只不过是编辑、作者巧拟书名,又利用倒叙手法把最精彩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充分卖弄艺术手段所产生的效力而已。
再者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编辑、出版商、作者哪有不考虑销量的呢,对于通晓经营之道的人这就等于兜售前先推出“诱人的品牌,精美的包装盒”的宣传广告,至于货色什么样,则是另一码子事。以往读过的“什么什么男孩、女孩”,“什么什么天才、骄子”,还不大为是“从降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写起,阳光又阳光,神乎又其神;就连介绍“英雄”、“模范”新闻人物的大块文章,不也有着“高大金”的影子吗?可敬而不可亲,可望而不可及。此类作品就犹如“夜里开放的昙花”,难以经久,不耐读,谈何流传呢?
头脑风暴:
A、还是找些经典的东西读读吧,免得无端地消耗时间。
B、不妨翻翻看,跳不出上述的模式框子,不读也就是了。
C、该书是介绍父母培养“阳光男孩”的做法的,“家道教育”,关系到一个孩子成长的人生轨迹,一个家庭幸福和谐的指数,更关涉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与未来。作为一个从事师范教育(已退休10年)老的教育工作者没理由不关切这个重大而又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应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认认真真地阅读,同作者一起深入思考,探讨这个话题。
庆幸的是,我舍弃了A的“先验主义”、B的“实用主义”、采取了C的“正确态度”。
万没想到,103个记实小故事的巨大磁力,别具一格的新颖写作方法,点燃了我的阅读欲望和激情,竟然使一个七十岁的我从上午九点到夜里十二点(用餐除外),几乎是一口气将这本150万字的书读完。
下面谈谈这本书是何以将我俘虏的。
一、不折不扣的实录,的的道道的记实
该书以103个小故事,介绍了儿子刘寅飞“从幼儿到成长为阳光男孩”的家教历程,所以引人有磁力,主要因为它是不折不扣的实录,的的道道的记实。这位母亲(作者),对儿子、自己,对丈夫、家庭所发生的这些事,无论是正的积极的还是反的消积的,一概不回避,不隐瞒,不修饰,不美化,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亮给读者。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比如孩子的状告老师、闹转学、贪网、早恋、父子冲突、母子口角、离家出走……;父母教育中的失当失误、自责自悔,孩子毛病的反复,成绩的下滑,情绪的失落……都全盘托出,不护短,不遮丑。叙述搭建教育平台,朴实无华,没有渲染;对孩子的诱导,转化,平实具体,笔笔有踪。男孩如此成长起来,阳光起来,才活生生,有血肉。真则信,信则感人。仅通过内容选材,就昭示出作者的胆识、坦诚、勇气以及淳朴求实的胸怀。文如其人,归根结底,体现出的是作者的人格力量。
二、别出心裁, 独树一帜的写作方法
本书的行文编排:基本由“叙述故事——头脑风暴——结果——感言”几个部分构成。“故事”,是家教的由头,引子;“头脑风暴”,是当时处理问题几种可能的想法与做法;“结果”,是对前边每一种想法做法产生结果的推断和设想,以及自己从中选出认为合适的那一项;“感言”,是对选定一项结果的评价、总结,感悟与深化,往往上升到理性层次。叙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说理头头是道,通俗易懂。虽然说家教不能复制,但家长完全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学到实质和做法。迄今还没看到哪本书运用这种编排体例与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大胆创新。内容畅晓,形式新颖,效果好佳, 怎能不引人呢。
三、引导做人,教会选择,日积月累,养成习惯:“偶然之花——必然之果。”
翻开赴美留学之页:
一个不足二十岁的中国男孩,到美国才只有两个月就与奥巴马(堪称绝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