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隐性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拓展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内部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这四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隐性文化 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
高校隐性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 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中的体现, 相对显性课堂文化而言, 它是课外文化,,属隐性课程范畴。对于高职院校这个专门的育人场所而言, 它的最高价值应在于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关注隐性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功能。
通识教育强调通过显性的课堂教学和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其育人目标。课堂教学虽有长处,其不足也很明显。因为即使教师在每堂课上都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这信息也仍然只是知识“森林”中的“一木”而已, 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达不到通识教育所要求的那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广度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人”,使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各方面都能和谐发展, 这不仅需要学生的课堂知识, 更需要他们课堂以外的亲身体验。这说明, 课堂外的, 即隐性的通识教育实践, 其作用并不亚于显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因此, 本文提倡把隐性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空间的重要途径, 使通识教育能够时时、处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为最外层, 包括教学、科研设备、生活设施、学校建筑、校园环境等;制度文化为第二个层次, 又称规范文化, 包括学校的各种制度